摊龄27年,东莞黄江这个牛杂摊有何“出圈”秘笈?
下午3点20分,黄江镇社贝综合市场前,肥姨推着自制的小摊车准时出摊,装着清汤的汤锅里,牛肠、牛肚、牛蹄筋、牛黄喉……满满装了一锅,边上摆满了串好的油豆腐、海带等食材。
肥姨原名陈文芳,今年53岁,卖了27年牛杂。因为卖的牛杂非常“杂”、基本涵盖了牛身上除了牛肉以外的部位,被老饕客们称为“古灵精怪”的牛杂摊。
27年风雨无阻出摊
“每天凌晨4点,我老公就帮忙提前处理好食材,熬牛骨汤、煮牛杂、配菜穿串。我中午十二点起床,熬煮自制的辣酱,下午3点半开始出来摆摊,凌晨一点收摊。”肥姨一边忙着整理摊位一边说着自己的日常。
大约过了十分钟,开始陆陆续续有老饕来到牛杂摊档前寻味。这时,肥姨的摊子摆布完毕,小小的座椅整齐摆放,七八个食客围坐摊前,汤锅也开始冒起了热气,浓郁的牛杂汤底香味扑面而来。
肥姨自1995年从广西来到东莞打工,1997年下岗后,想做一些小本生意,便萌生了开牛杂档创业的想法。“最开始是在樟木头摆摊,卖了四年后来到黄江,就卖到了现在。”肥姨边说着,边用剪刀将客人要的牛杂剪成方便入口的大小,熟练地用竹签标记好价格。
展开全文
“这样一根竹签代表一块钱,折半的代表五块钱。”肥姨解释说。
27年来,家里没有特殊的事情,肥姨几乎每天都会出摊,风雨无阻。“这把小小的剪刀,拉扯大了三个孩子,也让我们在黄江安了家。”肥姨说。
27年的坚守,也让这个牛杂摊成为周边一代代人的成长记忆与美食情怀。
“90后”市民庾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社贝人。对他来说,市场门口的牛杂档,“一直是记忆中的味道。”
“小时候爷爷奶奶带我来吃,长大后我就自己来吃,带女朋友来吃。”庾先生说。
有时候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,他喜欢去吃上一口牛杂,和肥姨唠会嗑。热气腾腾的牛肚、牛肠、萝卜……下肚之后,平凡的一天在美食中得以慰藉。
肥姨的“出圈”秘笈
下午五点,肥姨的牛杂摊前,又迎来了一波客流小高峰,她又陆续往锅里添入新的牛杂。
除了周边的客源,肥姨的牛杂摊还吸引了来自樟木头、常平、南城等镇街,以及深圳光明、宝安的食客。
“隔得比较远的熟客,会在微信上点单,然后专门叫个打车软件帮忙送货。”肥姨说,有些客人还会互相帮忙打包,你帮我带,我帮你带。然后熟客带生客,生客变熟客,再带生客。
摆摊27年,客源不断,肥姨有三个“出圈”秘笈。
要想抓住吃客们的心,真材实料至关重要。肥姨介绍,自家的牛杂都是从固定的鲜牛档拿的货,牛杂处理完后,先用大火熬制牛骨清汤,再以慢火精心炖煮至软糯,才能保证牛杂的原汁原味,一口咬下去,满嘴鲜香。
摊位上,几瓶红彤彤的辣酱,看似普通,却大有文章。自制的辣酱,是肥姨的第二个秘笈。
“这瓶是香辣,里面有孜然,还有其他香料。这瓶是辣椒王,我专门挑选了比较辣的辣椒品种。这瓶是蒜香辣椒,里面有炸过的蒜米,一般不爱吃辣的人比较喜欢……”讲起自制的辣酱,肥姨如数家珍。
“这个辣酱在别的地方吃不到。”“从小吃到大都是这个味。”……话题一开,在座的吃客都分享起自己的体验感受,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。
食客间如此温馨热闹,少不了一个能聊的摊主。
你来我往的交谈间,大家彼此熟络。客人姓甚名谁,爱吃哪个部位,吃什么酱,吃多少钱大概就饱了……这些内容也都被肥姨熟记在心。
因此在肥姨的摊位上经常可以看到,熟客一来,就自己找个位置坐下,再动手舀点辣椒酱,然后等着牛杂送到跟前。
这便是肥姨的第三个秘笈。
夜渐深,鲜亮的汤底升腾出诱人的鲜香,满锅的牛杂在灯光下变得愈发诱人。
如今,在小女儿的帮助下,肥姨还在摊前支起了直播架,招徕了更远的食客。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开个店,再将牛杂店交由女儿经营。
寻味地址:东莞市黄江镇社贝四街社贝综合市场(康湖路)
营业时间:下午3点半到凌晨1点
撰文:蔡子航 戴双城
摄影:欧芷妍
【作者】 蔡子航;戴双城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